topframe
 
重要公告
研究資源
規章辦法
表單下載
美崙校區
未來學生
教師評鑑專區
教師升等專區
教師學術研究績效獎勵專區
應用數學系
picture
宗旨

 教養學生基礎數學及計算機能力,規劃課程並輔導學生循序進入數量方法之研究與應用相關領域。培養未來在Informatics理論與應用所需人才。

教學特色

 應用數學隨著社會數位化、數量化的趨勢,不但沒有被邊緣化,反而越加重要。東華應數系的目標務實而明確,本系的文化向來是溝通及分享,落實我們的宗旨與教育目標也有賴全體教職員生的持續努力。
具體的教育目標是:
●培養學生紮實基礎數量能力
 考量學生(目前)會的是什麼,學習時可能遭遇的困難;建立以及規劃課程之間的順序、關連與必需性。
● 引介將來從事相關的行業及研究工作的基本知識
 參考學生畢業後升學及就業的發展,包含過去及近年的狀況、趨勢預測。提供生涯輔導以及與教師研究專業網
  絡,乃至業界的連接。

課程規劃

 本系學士班須滿足通識相關規定及修滿四個學程,學分達128學分以上方得畢業,學士班主修學程包含應數基礎學程(23學分)、應數核心(一)學程(26學分)、應數核心(二)學程(21學分),通識43學分(含體育),專業選修學程包含統計資料分析學程(21學分)、數學學程(21學分)、資訊計算學程(21學分)及數學科學學程(21學分)。
本系研究所碩士班畢業學分為40學分,包含專業必修6學分與專業選修34學分。博士班畢業學分為48學分,包含專業必修24學分與專業選修24學分。

儀器設備

 本系除有1間多媒體互動教學功能之電腦教室、3間工作站實驗室外,依系上教授專長成立之研究實驗室共有模擬排隊實驗室、計算理論實驗室、賽局實驗室、 資訊技術實驗室、統計機器學習實驗室、統計決策分析實驗室、生物統計實驗室、殘形拓樸實驗室、密碼計算實驗室、圖形網路通訊實驗室、隨機分析實驗室、幾何模擬實驗室、財務機率實驗室、科學計算實驗室、量子資訊實驗室、生物計算實驗室等十六間,均具備充實完善之軟硬體設備。

未來發展

●近程研究發展方向與重點
  1. 機率與統計,2. 作業研究,3. 數值計算,4. 密碼學
●中、長程研究發展方向與重點
 1. 繼續原有研究群之發展,並加強與校內外相關研究群之合作。
 2. 發展生物統計(Biostatistics),生物資訊(Bioinformatics)之研究。
 3. 發展計量經濟(Econometrics)與精算科學(Actuarial Sciences)之研究。
 4. 繼續類神經網路及複雜性科學(Complexity Science)研究,發展在Data Mining及  IT領域的應用。
 5. 繼續密碼計算、資訊安全及網路規劃。

化學系
picture
宗旨

 為提昇台灣東部學術及文化水準,成立化學系學、碩、博士班,構成完整的化學教學與研究體系。以培育理論與實驗並重,獨立自主的學習精神及研究態度,富有人文素養與外語能力之化學專業人才為教育目標。

教學特色

 課程學程化,有基礎科學學程,加強學生基礎學科之能力;化學核心學程,培育學生化學專業知能;學生可依個人興趣選擇認一專業選修學程;並搭配之實驗課程,培養專業理論與實驗技能兼備的化學專業人才。另開設專題研究和專題討論等選修課程,鼓勵學生動手作實驗、解決問題、印證課本的知識,普通和有機化學實驗每一位學生一組,分析化學、儀器分析、物理化學實驗則為每二人一組,充分讓學生有自己動手的機會,專題研究課程更有機會讓學生獨立完成研究主題。養成獨立自主的學習精神及研究態度。
  豐富的通識學程包括語文教育、人文與藝術、社會科學及數理科技等四個學群。經此課程架構希望培養學生除了具有專業本能和自我學習能力之外,並富含人文素養與外語能力之化學專業人才。

課程規劃

 本系學士班最低畢業學分數128學分,必修學68學分,由基礎科學學程(22 學分)、化學核心(一)學程(24 學分)、化學核心(二)學程(22 學分)組成。專業選修學程由有機生化學程 (21 學分)、物化分析學程 (21 學分)、無機材料學程 (21 學分)。通識43學分(含體育)。修滿必修學程、通識、全校任一完整學程,並達本系最低畢業學分數,即可獲得本系畢業證書。
碩士班最低畢業學分數 22 學分,專業必修 10 學分,選修 12 學分。研二(含)以上學生每學期必須選修該學期所開設之專題討論(三)、(四)及專題研究(三)、(四)等其他類課程。每組學生至少選修該組訂定核心科目至少二門。
博士班最低畢業學分數 22學分,專業必修 16學分,專業選修 6 學分。

儀器設備

 專業圖書:中文圖書2049冊,外文圖書4093冊,期刊紙本51種,微縮30種,視聽資料265種,資料庫113種。儀器設備:核磁共振儀(300, 400, 600 MHz),單晶 x-光繞射儀四級棒式質譜儀,熱差掃瞄熱卡計/熱重分析儀,光譜式橢圓儀,接觸角分析儀氣相、液相層析質譜儀,氣相層析儀,粉末x-光繞射儀,臭氧產生器,高效能液相層析儀,旋光儀,氫化反應器,高速冷凍離心機,傅氏紅外光譜儀,紫外光可見光譜儀,圓二色性旋光儀,電噴灑游離質譜儀,熱分析儀,熱阻式蒸鍍機,螢光光譜儀,壓電晶體感測器,全自動蛋白質高效液相層析儀,中低壓蛋白質液向層析儀,原子力顯微鏡,多功能埽描式探針顯微鏡,基質輔助雷射脫付游離飛行時間是質譜儀。教學實驗室4間有普化實驗室,有機實驗室,分析實驗室,物化實驗室。

未來發展

 學程規劃注重化學各領域之均衡發展,包含有機、無機、分析、物化、生化以及材料等專業學科,並積極尋求跨領域學術研討,藉以開拓學生視野,培育多方位處理化學問題的能力與素養,進而達其國家總體經濟建設之需求。研究方向除涵蓋有機、無機、物化、分析等四項傳統領域外,同時亦包含了材料化學及生物化學兩項重點研究領域。鼓勵老師們藉著團隊合作方式,開創出新的研究領域。

TOP

生命科學系
picture
宗旨
 生命科學系暨生物科技研究所設立之宗旨是: 培養兼具專業能力與人文素養之生命科學與生物科技之初級(學士)、中級(碩士)及高級(博士)人才。
教學特色

 提供同學們從大自然及分子層面去了解基本生命現象的知識與實驗技能,並運用現代研究方法與儀器設備,去開創生物科技之應用領域。目前,系所以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及生物化學為核心課程,從事病毒學、分子生理、幹細胞生物學及轉殖植物等基礎研究。同時以細胞生物科技(包括幹細胞生物科技及疫苗研發)、資源生物科技及奈米生物科技為發展重點。目標在培育二十一世紀的生物科技人才,並經由產學合作,在生物科技研究領域有所突破。

課程規劃

 本系學士班須滿足通識相關規定及修滿四個學程,學分達128學分以上方得畢業。學士班主修學程包含: 基礎科學學程(22學分)、生科核心(一)學程(22學分)、生科核心(二)學程(21學分),通識43學分(含體育),專業選修學程包含: 細胞生物學程(21學分)、生化分生學程(21學分)、生物產業學程(21學分) 、生物資訊學程(21學分)。
  本系研究所碩士班畢業學分為30學分,包含專業必修18分與專業選修12學分。博士班畢業學分為40學分,包含專業必修22學分與專業選修18學分。

儀器設備

●大學部:
 聚合 西每 連鎖反應器、高速離心機、UV/VIS光譜儀、ELISA reader、電泳設備、層析儀、電腦資料數據處理系統  、相位差顯微鏡、生化工程設備(發酵槽)
●研究所:
 1. 顯微設備:共軛焦顯微鏡、螢光顯微鏡、相位差顯微鏡。
 2. 細胞及分子生物設備:流式細胞儀、雷射粒徑分析儀、DNA自動定序儀、定量PCR。
 3. 藥物研發設備:藥物溶離自動化設備、熱差分析儀、滲透壓分析儀。
 4. 發酵設備:固態發酵槽、舉式發酵槽、攪拌式生物反應器。
 5. 蛋白體設備:IEF電泳設備、PAGE電泳設備。

未來發展

●)近程目標(1-3年)
  著重於強化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蛋白體質學、生物資訊學及生化工程等現代生技領域之教學 研究。亦將配合校內相關科系整合,加強跨領域學門的交流合作,共同申請國科會「國家型研究計畫」,發展 具有團隊特色之生物科技。
●中程目標(3-5年)
  結合基礎科學與應用學門,配合各師資之研究領域,並與國內生物技 術專家及相關學者,組成研究團隊,發展 具有應用性及前瞻性的研究主題,目標是落實產學合作,加速東部地區生技產業之發展。
●長程目標(5-10年)擴大生物技術各重點領域之教學與研究。加強國際間生物技術領域之合作與交流,追求學術 卓越。

物理系
picture
宗旨
 本系所成立宗旨為培育全方位物理科技與學術研究人才。在教學上,基礎必修課程以物理核心領域為主,並配合本系教授的專長設計專業選修課程,以期學生畢業後,能繼續從事物理相關科技產業或投身從事於學術與教育領域;在研究上,本系的發展與多年的整合結果,以奈米物理、計算物理及生物物理為主要特色,致使在應用物理研究方面,能培養出相關碩士與博士專才。
教學特色

●大學部學生參與實驗室研究為本系最大的特色。
●本系每年延聘一至二位休假研究之資深外校教授,協助系上開設專業選修課程,可將外校或業界的資訊帶給本
  系學生,使其了解目前外界的動態。
●本系積極建立主修課程的數位化、課後同儕輔導機制及增加教學助教人數,以提升教學品質。
●設立第二普通物理實驗室,採取質與量並進的方式,以達成實驗小班教學的目的。
●普通物理實驗課程是採取質與量並進的小班實驗教學,並設計與產業關聯性高的光電相關實驗,亦將實驗群組
  化,學生可學習如何驗證物理理論,使實驗內容活潑、多元化。

課程規劃

●大學部
 96學年度起,實行「課程學程化」課程改制,學系依基礎學域定位,結合市場脈動,設計相關專門課程形成模組,各學系再結合不同的模組形成學程。透過課程學程化設計,不僅整合教學資源,更使課程專精,還能順應新世紀社會高度分工的發展,提升學生進入就業市場之競爭力。課程學程化目的在因應傳統學術領域的改變和社會培養專長的需要,並建立靈活教學與學習的機制。機動性、彈性與跨領域整合性是學程制的最大特色,而多元的選課組合,更可引導學生思考要主動學習什麼,給學生一個真正自由、自我負責的學習環境,可依個別興趣或結合生涯規劃自由運用,也增加修輔系、雙主修的空間。
本系大學部課程,主修學程包含:基礎科學學程(22 學分)、物理核心(一)學程(22 學分)、物理核心(二)學程(21 學分);專業選修學程包含:奈米與生物物理學程 (21 學分)、理論與計算物理學程 (21 學分)、光電與材料物理學程 (21 學分) ,其畢業條件以滿足通識相關規定及修滿四個學程為主,學分總數達128學分以上得以畢業。
●研究所
 本所碩士班最低畢業學分數29學分(不含論文學分),其中包含專業必修14學分及專業選修15學分。博士班最低畢業學分數34學分,其中包含專業必修28學分及專業選修6學分。

儀器設備

 本系實驗課程規劃的特色是依據學程以規劃各教學實驗室。目前有兩間普通物理實驗室、基礎物理實驗室(一)、(二)(以電磁學、力學及熱物理學為主)和基礎物理實驗室(三)、(四)(以近代物理、熱力學與材料物理為主)。
  研究實驗室部分有紅外線光譜實驗室、熱電材料量測實驗室、電子自旋共振實驗室、理論物理實驗室、掃描探針式顯微鏡實驗室、材料計算實驗室、計算物理教學實驗室、奈米磁性實驗室、表面物理實驗室、半導體與介面物理實驗室、生物質譜實驗室,以期望配合高年級的實驗物理籌備實驗室。

未來發展

 本系尚屬於年輕的系所,具有高度的可塑性與發展彈性,基於基礎物理理論與實驗的相互配合,本系研究領域發展涵蓋:生物物理、凝體及材料物理、奈米與表面物理、理論與計算物理。
近、中程目標在於延攬師資以加強研究陣容、擴充設備以提昇研究水準、整合校內外各系所以組成研究群、延攬相關學者成立整合型研究中心、建立與各研究機構與大學之學術合作機制,發揮最大教學與研究效率,以建立具有特色的物理系所,進而擔任起東部地區的高等教育推廣、建教合作、應用科學發展及人才培育的工作。
 長程規劃在於加強重點發展領域研究教學,與國內外各大學、研究機構進行研究學術交流;邀請國外著名學者,舉辦國際性學術研討會,訂定交換教授和學生計畫,以利物理系的國際化與學生國際觀的建立。

資訊工程系
picture
宗旨

 教導資訊科技原理與應用的專業知能,理論與實務並重,並啟發學生獨立思考之能力,透過專業與通識課程的訓練,講求科技人文並重,隨時與國際時勢潮流接軌,掌握國際脈動,提昇全球競爭力。

教學特色

 我們的教學強調學生獨立思考與創造能力的培養。學校開放的教學空間可以激勵帶動學生寬廣、自由的學術風氣。資工系電腦教室提供「一人一機」的多媒體互動教學設備,校園網路遍及所有教室、辦公室及宿舍。這個高科技的學習環境,讓同學可以得到最完善的學習經驗,保證物超所值。
 為提昇東部地區的產業發展,東華大學一直在努力的推廣高科技產業東移的政策,資訊產業已被列為最優先引進的產業之一。資工系為培養學生將來就業的技能,在教學也強調學術與應用並重,並鼓勵學生利用寒暑假及課餘時間參與產業計劃的實作。

課程規劃

 本系學士班須滿足通識相關規定及修滿四個學程,學分達128學分以上方得畢業,學士班主修學程包含電資基礎學程(23學分)、資工核心(一)學程(22學分)、資工核心(二)學程(23學分),通識43學分(含體育),專業選修學程包含多媒體學程(21學分)、網路與系統學程(21學分)、資料庫與軟體學程(21學分)。
  本系研究所碩士班畢業學分為28學分,包含專業必修4學分與專業選修24學分。碩專班畢業學分為36學分,包含專業必修6學分與專業選修30學分。博士班畢業學分為34學分,包含專業必修16學分與專業選修18學分。

儀器設備

 具備多媒體互動教學功能之電腦教室外,以成立之研究實驗室共有無線網路暨網際網路實驗室、網路創新技術實驗室、影像與視訊處理實驗室、計算機系統實驗室、普及計算與資料管理實驗室、軟品工程實驗室、電腦繪圖學實驗室、密碼與資訊安全實驗室、圖形與生物資訊演算法實驗室、編譯技術與嵌入式系統實驗室、多媒體互動技術實驗室、電腦視覺與虛擬實境實驗室、人工智慧實驗室、知識工程實驗室、數位影像與視覺計算實驗室、無線網路服務工程實驗室、連結網路與容錯計算實驗室、生物資訊與多媒體資料庫實驗室等十八間,均具備充實完善之軟硬體設備。

未來發展

 資訊工程學系的學術研究重點為多媒體系統、通訊網路與行動計算、影像與視訊處理、計算機系統、資訊系統、軟品工程、電腦繪圖與遊戲技術、資訊安全、生物資訊、編譯技術、人機互動、電腦視覺、人工智慧、知識工程等。同時配合本校其他學術領域的發展,結合自然資源、環境、原住民文化藝術,以及生物科技等領域,從事整合性的研究。教學上強調學術與應用並重、鼓勵學生參與產業計畫的實作,並注重學生獨立思考與創造能力的培養,以培育基礎與尖端科技人才。

電機系
picture
宗旨

 本系所設立之宗旨為專業人才的培育與研究創新的啟發,同時,因應國家政策走向與配合產業界發展需求,孕育擁有精湛的專業知識、正確的人生觀與追求卓越觀念之高級電機科技人才。

教學特色

●深耕基礎課程,發展教學研究
 本系所強調深耕基礎課程,因此規劃以光電、通訊與信號處理、計算機與網路、積體電路設計、控制與電力電 子等五個群組領域,作為教學與研究之主要方向。
●厚實專業師資,孕育學生技能
 配合五大群組領域之規劃與系所專任師資之專長,開設各基礎與專業特色課程,以期孕育學生豐富的基礎知識 與純熟的專業技能。
●順應產學需求,理論實務並重
 因應產學界之人才需求,建立密切的產學合作管道,鼓勵學生從事實務性之創作及參與教師相關研究計畫,以 建立理論與實務並重之研究學風。
●回饋服務社會,鼓勵終身學習
 積極爭取各公民營機關委辦之短期訓練課程,以培育對電機相關領域有興趣之人才,增能使其回饋社會,服務 社會。

課程規劃

 本系學士班須滿足通識相關規定及修滿四個學程(須修滿三個主修學程加一個專業選修學程),學分達128學分以上方得畢業,學士班主修學程包含電資基礎學程(23學分)、電機核心(一)學程(24學分)、電機核心(二)學程(22學分),通識43學分(含體育),專業選修學程包含先進系統工程與信號處理學程(21學分)、前瞻系統晶片與元件學程(21學分)、光電與平面顯示器學程(21學分)。
 本系研究所碩士班畢業學分為37學分,包含專業必修16學分與專業選修21學分。碩專班畢業學分為36學分,包含專業必修12學分與專業選修24學分。博士班畢業學分為34學分,包含專業必修16學分與專業選修18學分。

儀器設備

 依據本系所教學領域之發展、各專任教師之專長及學系之課程規劃成立六間教學實驗室,十五間研究實驗室。教學實驗室共有電子電路實驗室、通訊與控制實驗室、微處理機實驗室、網路實驗室、超大型積體電路實驗室、光電實驗室。成立之研究實驗室共有光纖通訊暨感測實驗室、電漿製程實驗室、光電半導體元件實驗室、無線通訊實驗室、數位通訊實驗室、寬頻通訊實驗室、視訊與影像處理實驗室、智慧型信號處理實驗室、醫學資訊實驗室、高速網路實驗室、積體電路設計與測試實驗室、高頻電路設計實驗室、微系統控制實驗室、電能轉換實驗室、資訊與網路科技實驗室等十五間,均具備充實完善之軟硬體設備。

未來發展

●短程計畫
 1. 維持本系所固有之優良傳統,持續推動課程改革、強化教學品質、落實通識教育,以培育術德兼修的電機專
   業人才。
 2. 配合學校既定政策,落實學程課程規劃,使本系所學生能依個人興趣,選擇適當之學程學習,以達課程精緻
   化、學習系統化之成效。
 3. 期盼透過評鑑之過程,持續改進本系所教學策略,維持一定水平之教學品質。
●中程計畫
 1. 整合本系所及學校理工學院相關系所之教學資源,規劃成立多功能之教學學習中心,以推動各系所專業課程
   交流,擴大學生專業知識之學習面,進而增進學生之競爭力。
 2. 規劃菁英教育,爭取產學合作以加強產業結盟,同時鼓勵學生多參與國科會千里馬相關計劃,增進宏觀之國
   際視野。
●長程計畫
 1. 掌握國家教育政策與產官學界需求走向,建立系統化之永續教學與持續改進機制,使學生能適時與時代步伐
   接軌,落實學以致用之功效。
 2. 積極規劃吸收各國有志於電機專業知識之學子至本系所從事學術交流,以營造國際學習環境,建立全球化視
   野。

材料系
picture
宗旨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於八十六學年度成立研究所碩士班,八十九學年度成立大學部,九十一學年度成立研究所博士班。為了充分展現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於材料科技人才培育之功能與特色,為國家培育優秀的材料科技人才,並進而提升國內材料科技水平,跟進時代潮流。本系設立宗旨為:(一) 培養具備材料專業知識之專門科技人材、(二)使學生了解寬而廣不同領域的材料知識、(三)培育人文素養與國際觀。

教學特色

依據本系之教育目標,發展本系的辦學特色:
健全、彈性的學程化課程設計
●課程全面學程化,學生可依個人之興趣,主修本系或副修他系規劃之學程。學生畢業時,同時取得學位與學程
  證明。
●多元、堅強的師資陣容
 本系之師資專長與背景相當多元。目前有十三位專任、一位合聘與兩位兼任師資。十三位專任中有四位屬於國
  科會工程處金屬陶瓷學門、六位屬於工程處光電、能源與微電子設備領域、另三位屬於高分子、化學工程與自
  然處地球科學領域,一位合聘為國科會工程處金屬陶瓷學門,兼任師資則以機械背景為主。
●強力、有效的教學資源整合
  近年來,本校陸續整合了校內各系所的資源,設計成立了三個中心:「教師專業發展中心」、「學生學習輔導
  中心」與「教學科技資源中心」,以提升教學效果與合作風氣。

課程規劃

本系學士班最低畢業學分數128學分,分述如下: 
一、 本系學士班必修課程,由以下三個學程組成
  1. 基礎科學學程(22學分)
  2. 材料核心(一)學程(27學分)
  3. 材料核心(二)學程(22學分)  
二、 本系學士班專業選修學程
  1. 先進材料學程 (21學分)
  2. 光電半導體學程 (21學分)
  3. 奈米科技學程 (21學分)  
三、通識43學分(含體育)

  本系碩博士班教學則著重以專業與應用課程的教授為主。於研究方面,將藉系院整合著重於奈米材料、雷射尖端製程與分析、電子光電與通訊材料、能源與環保相關之永續材料等四大類之研究,發展出材料製程、薄膜、光電量測、高分子合成、顯微分析等技術。碩士班最低畢業學分數 37 學分,包含專業必修16學分、專業選修21學分。博士班最低畢業學分數 34 學分包含專業必修16學分、專業選修18學分。

儀器設備

 本系具有金屬材料教學實驗室、陶瓷材料教學實驗室、電子光電材料教學實驗室、機械性能試驗室、電子顯微鏡實驗室、物性分析實驗室、顯微結構與光電性質測量實驗室、奈米光觸媒與雷射製程實驗室、機械工廠等實驗室以培養材料專業能力。

未來發展

 本系之師資專長與背景相當多元,個別老師雖然研究經費來源不同,但皆從事有專精的材料製程、性質分析或應用研究。考量國內各大學院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的現況及本校的整體發展與國家建設人力之需求,未來發展方向以電子與光電、奈米材料、能源與環保綠色相關材料、雷射尖端製程分析與檢測為主。並配合本校教學卓越計畫之執行,課程全面學程化,以培育優秀的材料科技人才。

光電工程研究所
宗旨

 為因應世界光電科技蓬勃發展之潮流,我國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相關廠商積極投入後,光電產業之產值已有快速成長的表現。為積極培養光電相關人才,本校奉教育部核准設立光電工程研究所,於九十五年八月一日招收第一屆碩士班研究生,以因應光電產業科技人才之需求。

教學特色
 光電乃一跨領域的學門,從基本材料、元件、到系統,需要統合電子、電機、材料、化學、物理、生命科學等各研究領域的專長,本所考量國內各大院校光電所之現況及本校的整體發展,目前,以光電子材料與元件、光纖波導及積體光學、有機高分子及生醫光電等三方向為發展重點。在教學上,我們將因材施教,兼顧理論與實務,使學生能學以致用,同時著重人文素養以及工程倫理之教育,達到術德兼備之培育目標,並加強與產業界結合,引導學生進入實務工作,以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課程規劃
 研究所碩士班畢業學分為37學分,包含專業必修16學分與專業選修21學分
picture
儀器設備

 調制光譜系統、PL系統、霍爾量測系統、黃光室、I-V電特性量測系統、原子力顯微鏡、太陽電池特性量測系統、電漿製程系統、光纖通訊暨感測量測系統、拉曼光譜儀、傅立葉轉換紅外光譜儀、電子束系統、磁控濺鍍系統、微波電漿化學氣相沈積系統、熱燈絲化學氣相沈積系統等。

未來發展

 本所發展方向注重培育光電領域的基礎和應用人才,致力於相關領域之學術研究,並在各學術研究重點方向尋求突破與發展特色。訓練具備基礎學理與實務能力之光電工程專業人才,以符合國內相關產業之所需,同時配合本校其他系所,在其他專業領域,從事跨領域的整合性研究。在研究上,本所在論文發表方面,質、量並重,論文發表數及獲得專利件數豐富將可預期,目前之發展重點為光電子材料與元件,以此為基礎加強發展光纖波導及積體光學,有機高分子及生醫光電。

奈米中心
picture
宗旨

 為提升東華大學在奈米科技之跨領研究教學及學術創新,以及與校外合作關係。本校於九十四年成立東台灣奈米科技研究中心,其經費來源為國科會奈米國家型科技計畫核心設施建置及東華大學的配合補助款。中心整合校內相關資源結合更多不同專長的研究人員及有效的使用共用儀器,包含電機、物理、生科、化學和材料科學等系所教授,並在本校建立具有特色的卓越研究與教學團隊。

特色及規劃

 中心之基本使命包括了研究整合與創新、研發服務、與人才培育。以下對上述使命作一簡單說明
 (一)研究整合與創新:
    中心深入強化傳統領域之奈米科技,同時也追求在各傳統領域交集的新契機。我們中心合聘包含電機、
     物理、生科、化學和材料科學等系所教授,並整合校內相關資源結合更多不同專長的研究人員及有效的
     使用共用儀器,在本校建立具有特色的卓越研究團隊。我們的三個跨領域研發重點分別是奈米能源、奈
     米生醫和奈米材料。
 (二)研發服務:
    東台灣「奈米科技研究中心」的成立,已結合新購置的奈米核心實驗設備,成立「奈米核心設施實驗室
     」,並由教師與專門技術人員負責進行實驗操作與加強培訓學生在實作上的操作能力與經驗。中心目前
     的核心設備包含生物用途之原子力顯微鏡、顯微拉曼光譜分析儀、高真空多靶槍磁控濺鍍系統、光纖共
     軛螢光顯微鏡、場發射電子顯微鏡系統及預定採購之X光─光電子光譜儀。藉由聯合管理系統,確保儀
     器、技術、訓練、服務、技術員、與其專業知識的整體協力合作,希望能建立完善的奈米核心設施並促
     進研究單位之合作。同時,其它東區的大學也可因此實驗室的成立獲得助益,其中包括國立台東大學,
     國立花蓮教育大學,慈濟大學與大漢技術學院。
 (三)人才培育
    東區奈米科技人才培育計畫團隊,持續各項教育學術活動以利推動跨領域奈米科技學程整合與分享,如
     :奈米科技專題演講、奈米科技多媒體教材、奈米科技研習營、自然科學週、舉辦學術與產業合作性質
     的研討會及「奈米科技學程」的相關基礎課程及實驗課程之開設。此外,東部地區限於地域的關係,限
     於教師或設備的資源不足,本中心亦負起協助區域夥伴學校(國立台東大學、國立花蓮教育大學、慈濟
     大 學及大漢技術學院)之責;對於夥伴學校擬設置的「奈米科技學程」,本中心充分利用本校各系所教
     學與學術研究資源(包含各領域教師、研究人員、貴重儀器、實作訓練等),盡力協助各夥伴學校培育具
     跨領域、創造力、國際觀、競爭力及創新科技之優秀人才。同時整合東區的大專院校與相關科技產業做
     整體性的規劃與合作,落實奈米科技教育成為整體性的國家教育基礎,以期為國家高科技發展提供優秀
     的奈米科技專業人才。

儀器設備
 以下為本核心設施計畫經費所採購之儀器:場發射掃描式電子顯微鏡(FESEM)、多波長微觀螢光及共軛焦拉曼光譜儀(RAMAN)、X光-X光電子能譜儀(XPS)、奈米–壓痕設備(MTS)、高真空多靶槍磁控濺鍍系統(HVMC sputtering system),並在慈濟大學尚有:生物–原子力探針顯微鏡(Bio-AEM),以及光纖共軛螢光顯微鏡(FCFM),均為多使用者、多用途之開放性設備,且為目前製備奈米材料中較先進之系統。
未來發展
產業方面
 東台灣「奈米科技研究中心」位於臺灣東部,此區域性的產業以石材、砂石開採與紙漿產業為主。東部不若西部設有數個科學工業園區,而這些工業園區多數又以高科技產業為主,可與奈米核心設施之儀器搭配進行產學合作,致使中心的操作使用儀器使用收費可明顯地提高 進而達到中心的收支平衡的目的,所以東部目前除了主要提升儀器使用率外,現階段必須靠核心設施經費、及部份學校補助來填補儀器收費的不足。
教育方面
 東台灣「奈米科技研究中心」配合東華大學的奈米科技學程、奈米材料學程及奈米物理學程提供教學資源服務。同時並定期舉辦核心設施儀器操作說明會,並開設儀器操作訓練課程認證班,讓更多的學生可以有在實作上的操作能力與經驗並 印證學理。根據統計資料顯示,自民國94-96年期間,博、碩士班學生修習奈米核心課程人數達158人,獲得儀器認證人數共計有74人次。目前中心的中長程目標為整合東區的大專院校(國立台東大學、國立花蓮教育大學、慈濟大學及大漢技術學院)與相關科技產業做整體性的規劃與合作,落實奈米科技教育成為整體性的國家教育基礎,以期為國家高科技發展提供優秀的奈米科技專業人才。
 中心於94年成立即以整合跨領域奈米研究團隊,推廣奈米科技教育,提升東部在奈米領域的研究水準,進而對整體的國家教育及高科技發展做出頁獻為宗旨,而非以盈利為目標。
 四年來,在教育方面的成效相當不錯,在研究方面為持續鼓勵教師們從事奈米相關研究,建立研究團隊,中心一直採低收費標準,並將核心設施使用費的80%回流至使用者,因此實質收入僅為額訂收費的20%。藉由此機制,我們有效的提升儀器使用人次,並且陸續的有老師加入奈米相關的研究。對非奈米相關之研究,中心亦採相同的收費機制提供核心設施服務,冀望未來能整合以奈米為基礎的跨領域研究。
 
應數系 化學系 生科系 phys 資訊工程學系
電機工程學系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
光電工程研究所
奈米中心
數位內容科技中
 
endframe
© copy 1995 -2009 Colledge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ational Dong Hwa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修改日期: 2010-11-15   Theme design by Olivia C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