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新聞理論告訴我們,由事件的發生到新聞的呈現,應該是以公平、客觀、無私、以及專業的方式,將自己觀察得到的真相老老實實地報導給讀者/觀眾。問題是,每個媒體/媒體工作者多少都有本身的價值、信念、甚至於偏見,因此,儘管媒體人未必有意,然而,在既有的無形框架之下,不管是事件的選取、還是報導,難免有所疏漏、或是失真。
          在政治學理頭,選民與精英/政府的中介主要有三,也就是政黨、社會運動、以及媒體;其中,媒體被當作最重要的政治溝通工具,甚至於被威權統治者視為進行政治控制的利器。即使在民主體制之下,政治人物也知道透過事件的發動、以及資訊的操弄,來達到動員支持的最終目的(Wolfsfeld, 1997: 25)。
          如果說新聞是一種社會建構的話,在媒體與政治相互影響的情況下,新聞已經不再是單純扮演告知/教育角色的社會公器,也不是只有考慮商業價值的娛樂工具,而是具有生產功能的製造業;在這裡,媒體的產品不再是新聞,而是讀者,至於最大的收益不時來自商業廣告,而是選舉時期的選票(Fowler,
  1991: 20)。
          相對之下,出自於對於上述政治與媒體交相賊現象的不滿,媒體觀察者的責任應該是從社會運動的角度著手,指出現有媒體報導背後隱藏的結構性、甚至於文化性暴力(施正鋒,2003),讓讀者重新取回作為自主選民所應有的「知的權利」。特別是在族群合諧的期待,至少能降低現有社會中的族群對立狀態,不能老是當社會衝突的加速器;長期而言,媒體應該促進族群之間的對話,為想像共同體的塑造盡綿薄之力。
          一般而言,台灣的族群分歧大致上有漢人vs.原住民、閩南vs.客家、以及本省vs.外省三大軸線,近年來,則有本地人vs.婚姻移民的面向。台灣記者協會所選取了十八則新聞報導(2006/9-2008/3),希望筆者將焦點放在「省籍」議題;其中,有十六則被認為是「對外省族群的排斥」,另外,有兩則是對本省族群的「矮化、歧視」。這些新聞的出處如下:聯合報(4)、聯合晚報(2)、中國時報(7)、自由時報(5)(見表)。
  表:入選新聞 
  
  
   
    |   | 來源 | 日期 | 記者 | 發言者 | 對象 | 嫌疑字眼 | 
   
    | 1 | 聯合報  | 2006/09/23
     | 鄭國樑等  | 游錫?  | 馬英九等  | 一群認同中國的人 代替中國人糟蹋台灣人
 | 
   
    | 2 | 聯合報  | 2006/09/17
     | 劉永祥  | 游錫?  | 紅衫軍  | 替中國人糟蹋台灣人  | 
   
    | 3 | 中國時報  | 2006/09/17
     | 江慧真  | 游錫?  | 紅衫軍  | 替中國人糟蹋台灣人的紅色恐怖  | 
   
    | 4 | 聯合晚報  | 2006/12/20
     | 鄭任汶  | 林國慶  | 張熙懷  | 為甚麼連續三年都到中國大陸去訪問  | 
   
    | 5 | 聯合報  | 2006/12/21
     | 林河名等  | 林國慶  | 張熙懷  | 為「敵國學者」安排旁聽庭訓  | 
   
    | 6 | 中國時報  | 2006/12/23
     | 陳志賢  | 張熙懷  | 無  | 反駁指控  | 
   
    | 7 | 聯合晚報  | 2006/12/22
     | 楊昇儒
     | 顏文章  | 張熙懷等  | 中了「賣台的政治大麻毒」  | 
   
    | 8 | 自由時報  | 2006/11/02
     | 鄒景雯  | 某名嘴  | 外省政客  | 未來看到中國強大了,外省政客是不是又要跑了  | 
   
    | 9 | 自由時報  | 2007/10/02
     | 黃忠榮等  | 謝志偉  | 馬英九  | 顯示馬英九「終極統一」的中心思想  | 
   
    | 10 | 自由時報  | 2006/09/28
     | 李欣芳等  | 游錫?  | 無  | 是「國家認同問題,而非族群問題」  | 
   
    | 11 | 自由時報  | 2007/11/26
     | 張菁雅等  | 謝長廷  | 無  | 認同中國、「一中」就投國民黨
     | 
   
    | 12 | 中國時報  | 2007/12/03
     | 張君豪  | 陳水扁  | 國民黨?  | 未老榮民「這些外省人」蓋房子,台灣每人平均負擔五萬元  | 
   
    | 13 | 中國時報  | 2008/03/20
     | 陳界良  | 辜寬敏  | 外省人  | 為何不請外省人?他們來的時間只有幾十年  | 
   
    | 14 | 中國時報  | 2007/12/14
     | 朱芳瑤  | 林郁方支持者  | 段宜康  | 段宜康的外省省籍為「假本土」  | 
   
    | 15 | 中國時報  | 2006/09/29
     | 蔡慧貞  | 游錫?  | 無  | 挑撥台灣族群問題的,就是說台灣有族群問題的人  | 
   
    | 16 | 中國時報  | 2006/10/02
     | 張南詠  | 游錫?  | 馬英九  | 只要認同台灣是國家,台灣、大陸「一邊一國」就是台灣人」  | 
   
    | 17 | 自由時報  | 2008/02/14
     | 林淑娟  | 王偉忠  | 原住民  | 學黑熊叫一聲  | 
   
    | 18 | 聯合報  | 2008/03/27
     | 羅曉荷  | 謝長廷  | ?  | 民進黨過度操弄本土  | 
  
   
          首先,就報導的出處而言,蘋果日報並未有任何報導入選,不知是未有相關報導、還是比較沒有族群偏見。其實,在未來,也未嘗不可加入台灣時報、台灣立報、或是大紀元等報紙。由於篩選的準則似乎是以事件的行為者為主,也就是認為政治人物的言行不妥,卻忽略掉報紙本身也可能有偏見(不管是選樣、還是呈現方式),因此,我們難以作跨媒體的比較。
          就時間而言,事件發生的時機大至集中在倒扁(包含張熙懷事件)/挺扁、以及立委選舉,那麼,我們是否可以推論,當政治事件發生之際,政治人物比較有誘因進行族群言語操弄?還是因為這些事件比較有新聞價值,所以比較有機會被報導出來?相對之下,是否非政治新聞、或是地方新聞報導容易被忽視掉了?我們要進一步探討的是,媒體在選擇報導之際,所謂新聞價值的指標是甚麼?有沒有因為事件不符合該媒體的政治正確期待,因而被淡化、甚至於忽略掉了?我們無法加以判斷。
          有關於發言者,我們可以看到,大致上是以民進黨、或是泛綠政治人物為主。我們是否可以據此論斷,前者比較傾向於使用激情性的言語?還是說,他們比較不會修飾,相較之下,泛藍政治人物的語言比較委婉,不會在公開場合作如此直接/粗魯的陳述?當然,這樣的詮釋,其實是建立在族群特性不同的假設;然而,我們是否可以因為族群的集體經驗不同,相對剝奪感大不相同,因此,可以容忍某種程度的「以訐為直」?
          我們再考察這些政治人物在事件中所著眼的議題,除了前總統陳水扁指控國民黨的「錢坑法案」以國產照顧外省人/老榮民,其他的多針對國家認同/國家定位做訴求/發揮,甚至於不提族群、或是省籍一言半字,我們又如何對這些人提出針砭?連國民黨籍立委候選人林郁方(客家人)競選總部認為,稱呼民進黨立委候選人段宜康為「外省人」並沒有錯,除非對方認為是一種侮辱;因此,當林郁方的支持者並未將「外省人」與「假本土」劃上等號之際,很難指控對方操弄族群議題。
          細看出現最多報導的前民進黨主席游錫?,他在行政院長任內(2002/2/1-2005/1/31)特別指示相關單位主辦有關族群合諧的活動,並促成民進黨通過『群多元國家一體決議文』(2004/9/26),因此,應該對於族群齟齬有有所理解。當我們看到他指控藍營政治人物是中國幫兇之際,大體是裹著「國家認同」的語言,其實是很難以挑撥族群仇恨的罪狀來加以撻伐;同樣地,當民進黨籍立委以親中立場指控檢察官張熙懷、以及法官徐千惠,他們並未點出兩人是否為位省籍、讀者也無從知道其籍貫,在這樣的脈絡下,我們頂多只能針對「歧視具有中國國家認同者」表示不敢苟同。
          其實,最困難的地方,是政治人物看起來是在進行國家認同的論述之際,完全不提族群認同,甚至於認為「挑撥台灣族群問題的,就是說台灣有族群問題的人」(游錫?語)。此時,我們當然其邏輯有不周延的地方,也就是說,認為台灣有族群問題的人,未必有心挑撥族群問題;相對地,認為台灣沒有族群群問題的人,不管藍綠、族群、或是國家認同的差異,未必就是真的在追求族群合諧。問題是,當游錫?自認為是在循循善誘,甚至於舉出陳師孟等認同台灣的外省人為台灣人,我們又如何指控他的作為具有排他性?
          游錫堃又進一步言文謅謅地提出「華裔台灣人」說法,其實是民進黨近年來的新論述,也就是主張外省族群應該是台灣人的一份子,加上「外省人」一詞難免有排他性的弦外之音,也就仿效美國以連字號來稱呼不同族群,以視公平,譬如「義大利裔美國人」(Italian American)、或是「愛爾蘭裔美國人」(Irish American),因此,頂多只能說無法引起共鳴,尚難加諸惡意的罪名。
          唯一需要說明的是,為何外省人不能當副總統?辜寬敏的說法是來台灣才幾十年,言下之意,大概是外省人的國家認同仍有疑慮。果真如此,當然是對於外省族群大為失禮,也就是說,憑甚麼本省人的國家認同就完全沒有問題?不過,如果他援引美國的例子,也就是在美國出生的人才可以擔任總統,那麼,他也可以說自己是在論述國家認同對於國家領導者的重要性,有何不可?
          有關於原住民的報導,應該與省籍無關,而是漢人社會對於原住民的偏見。至於一則有關謝長廷對於民進黨「過度操弄本土」的報導,其實是看不出與族群分歧有何關聯;同樣地,我們也不知主事者究竟是讚許、還是反對。
          我們可以看到,由於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甚至於政黨認同糾纏不清,不要說政治人物可以有從事族群動員的空間,媒體本身也未必能進行超越式的報導。如果說赤裸裸訴諸族群仇恨的事件會越來越少,然而,族群張力似乎越演越烈,或許是族群偏見仍然隱身日常生活(見Baird &
  Rosenbaum, 1992)。那麼,我們應該把這些偏見找出來,並且更細膩地去探討,究竟媒體監督自己為何會對於這些報導感到不安,也就是說,除了直覺上的不舒服,我們更要找出自己所心儀的規範,以便衡量到底政治人物的言行、或是媒體的報導有何不妥之處。
  參考文獻
  
  Baird, Robert M., and Stuart E. Rosenbaum, eds.? 1992.?
  Bigotry, Prejudice and Hatred: Definitions, Causes and Solutions.? Buffalo: Promethus
  Books.
  Entman, Robert M., and Andrew Rojecki.?
  2001.? The Black Image in the White Mind: media
  and Race in America.?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Fowler, Roger.? 1991.? Language
  in the News: Discourse and Ideology in the Press.? London: Routledge.
  Wolfsfeld, Gadi.? 1997.? Media and Political
  Conflict: News from the Middle Eas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施正鋒。2003。〈和平研究與和平教育〉《教育研究月刊》114期,頁132-4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