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歷史記憶到民族認同*

 

施正鋒

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暨公共政策研究所教授

戴寶村(編)《台灣歷史的鏡與窗》(台北,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2006 

    

為甚麼美國、澳洲、紐西蘭、以及加拿大都是以來自英國的安格魯薩克森人組成的墾殖社會,卻會分別有自己的國家?相對地,瑞士是由具有日爾曼、法蘭西、義大利、以及羅曼許血統的四個族群組成,卻能彼此相安無事?

其實,民族是一個「想像的共同體」,重點不在於成員是否有共同的血緣、語言、宗教、或是文化,而是決定於大家是否有共同的經驗、記憶、或是歷史。

這一本《台灣歷史的鏡與窗》,原本刊載在Taiwan News,用意是要給在台灣的外國人有台灣史的入門知識,因此,深入淺出;特別是中英對照,由歷史學者書寫,再由記者翻成英文,用字遣詞淺顯,也蠻適合作為英文學習的課外讀物。

當然,既然這本書是由台灣歷史學會所策劃的,寫作群自然是在立場上比較所謂的「本土」,不過,由於這些歷史學者在自己的領域鑽研已久,對於非政治的庶民生活做了相當引人入勝的介紹,譬如棒球之戀、八七水災、以及媳婦仔。

十多年來,我們雖然由自由化進如民主化,然而,政治上仍然紛擾不已,這與國人在民族認同上的分歧有相當大的關係,進而也左右我們對於國家前途的定位。如果說大家在短期內一時無法取得共識,在堅持自己的信念的原則下,嘗試著去傾聽對方的觀點,或許是拉進彼此距離的第一步。

 


* 淡江時報,2006/0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