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民進黨此回大選失利,總統候選人蔡英文的初步檢討是國際大環境不利、國民黨的結構性優勢、以及輔選團隊有待強化;基本上是怪罪外部因素、以及競選技巧不如對手,並未論及競選主軸。泛藍媒體則循循善誘,力陳是「九二共識」贏了「台灣共識」;黨內也有人附和,提出「飯碗vs.佛祖」的看法,認為民進黨輸給老百姓對於經濟利益的期待,因此主張必須調整中國政策。 謝長廷日前更進一步指出,民進黨的獨立建國主張讓台灣社會陷入對立,中國因而支持國民黨;如果民進黨的中國政策趨近國民黨,台灣內部便能凝聚共識、共同面對中國,如此,就可以降低中國政策的重要性,民進黨也可以把精力放在內政上面。就政黨板塊來看,謝長廷強調把台獨讓給台聯來推動,民進黨應該往中間靠攏、向國民黨搶票,選票才可能過半。 回顧民進黨為了迎戰兩千年的總統大選,先是通過『台灣前途決議文』,以「台灣已經獨立、尚待正名」來合理化對中華民國體制的接受。陳水扁也相信,當年是「新中間路線」幫他取得政權,進而有「四不一沒有」的中國政策。其實,如果不是泛藍分裂,民進黨一直無法突破藍基本盤大於綠的現實,屢試不爽;若歸功於自己立場的模糊,不只是昧於事實,更是對選民的欺騙。 坦承而言,在一對一的選舉下,為了贏得過半的選票,候選人難免會刻意降低意識形態,特別是當民意顯現常態分配之際,也就是當老百姓採取不置可否的態度,政黨必須往中間靠攏。然而,這種分析適用於美國社會,選民對於大部分議題並沒有太大的分歧,因此,搶攻所謂的中間選民是必然的。 然而,當社會有南轅北轍的立場時,民意呈現雙峰的分布,那麼,合理的競選策略是先固守陣地,再想辦法對外擴張票源,沒有棄守基本理念的道理,除非自身有所動搖、承認中國政策是弱項。開發新顧客是進取的思考,不過,總不能要老顧客含淚投票吧!如果民進黨判定中國政策不重要,要自我萎縮成為專注內政的政黨,這時候,要是國民黨堅持堅壁清野、主打中國政策,支持者還有投票給民進黨的道理嗎? 第三種情況是社會上對於特定議題有高度的共識,大部分的人不是贊成、就是反對,這時候,政黨根本就不用加以處理。誠然,由民調結果來看,台灣選民的國家認同越來越趨同,也就是自認為是台灣人的占絕對大多數,而認為是中國人的已降到一成以下。同樣地,我們當然也希望國人對於國家定位問題有相當的匯合,不用擔心被政客拿來當政治動員。 然而,在中國企圖以經濟利益交換台灣主權的陽謀下,顯然不少國人對於經濟倚賴中國仍有相當的疑慮,民進黨如果棄甲曳兵而走,終究要進退失據。換句話說,這不是單一軸線的思考,而是兩個面向的抉擇;如果不能二選一的話,想要問鼎九五之尊的人,應該告訴選民何種組合是最佳的選擇,而非迴避問題。 我們認為,不管是宏觀的中國政策、還是微觀的ECFA,蔡英文試圖以程序來閃躲實質的表態,卻又在其他議題不能突顯自己的特色。向對手靠攏的結果,對於選民來說,就是彼此的鑑別度不大、替代性太高,包裝再好也是自欺欺人。當然,真小人還是比偽君子坦白多了。 *
《台灣時報》2012/02/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