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faculty.ndhu.edu.tw/~cfshih/

 東華大學原住民族民族學院院長

 施正鋒政治學博士網站政治觀察媒體訪談

 E-mail: cfshih@mail.ndhu.edu.tw

 信箱:106台北市郵政26-447

 

 



 

 

 
【記者陳威任分析報導】台灣的族語政策,雖然在國小時期有本土語言課程,也有族語認證的政策,鼓勵族人使用族語,部分地區也發展語言巢,但是在高等教育這塊,族語課程一直缺少資源,就連國內唯一擁有原住民民族學院的東華大學,也面臨沒有經費聘請族語老師的情況。

政府過去50年「獨尊國語、壓抑方言」的語言政策引導,造成國語以外的語言受到壓抑,雖然近年來社會風氣逐漸走向尊重多元文化,但是隨著全球化的風潮,語言的用途不再只是傳承及溝通,反而被視為工具性與競爭力的功能。

族語課程難入高教

尤其在高等教育中,族語因為缺少工具性及競爭力,校方不願意為了少數人而開課,族語因此在高等教育中缺席。此外,大環境的不重視及公部門的互踢皮球,也是族語課程無法在高等教育發展的原因。

以國內唯一擁有原住民民族學院的東華大學為例,雖然大一院必修有族語課程,大二分系後也有族語進階課程,但是如果修課人數不達5人,這門課就會開不成。

例如阿美族語及泰雅族語選修人數較多就容易開課,但是例如邵語或噶瑪蘭語,則可能因為使用不廣泛及選修人數不足而無法開課,嚴重影響到小族語言的學習,在師資上,也面臨沒有經費聘請族語老師的窘境。

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院長施正鋒表示,98學年度因為東華民族學院有擴大內需的方案,才暫時得到經費上的支援,但是99學年度族語課程經費該怎麼辦?甚至未來到底該怎麼辦?依然是一個問題。

公部門互踢皮球

施正鋒表示,過去教育部認為族語課程屬於民族教育,把責任推給原民會,原民會又認為這屬於高等教育,權責應歸屬教育部,兩個部會互踢皮球,如果沒有經費,犧牲的就是學生的族語受教權。

「成本考量與語言文化傳承之間,校方會覺得已經為民族學院盡心盡力。」施正鋒說,當初設立原住民民族學院,就是針對原住民文化所做出的特殊化作法,所以不可能在學院設立後反過來要求課程要一般化。

「向原民會申請經費時,原民會總是說,不是只有東華原住民民族學院需要經費,還要補助其他學校。」施正鋒說,既然是為了培育原住民人才,難道原民會和學院之間不需要有更緊密的連結嗎?感覺是孩子出生以後,沒有父母養。

民族培育政策不明

東華大學語傳系助理教授林福岳表示,原民學院成立目的是為了培育族語的教學級研究人才,但是就連族語課程的開設都成為一大問題。

林福岳說,東華大學的族語老師都是請部落耆老來上課,並不是編制內的老師,所以不論是鐘點費、交通費或住宿費,都是由系上的業務費來支出,但是業務費相當有限,即使全部都用在族語課程上都不夠,但是校方不願意支持,教育部和原民會又互踢皮球。

「國小的本土語言課程,即使只有一個學生選修,學校都要開課,反觀高等教育的東華大學,卻可能因為選修人數及經費限制而無法開課,這不是很可笑的狀況嗎?」林福岳說,族語只是其中的一個例子,因為現行民族教育跳不出教育部的框架,沒有專為原住民設計的政策,沒有特別的資源投注,才會出現這樣的狀況。

林福岳表示,不管是成立民族大學或是原住民系所,最重要的是政府的心態,到底是要把原住民高等人才培育放到什麼定位?如果政策目標不明確,不論成立什麼大學或系所,都還是會碰到一樣的問題。

 

 

*《立報2010/5/3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