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歷史的鏡與窗》*

 施正鋒

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暨公共政策研究所教授

   

這本《台灣歷史的鏡與窗》的初版是在2002年結集成冊的,是由台灣歷史學會、Taiwan New、以及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合作,其分工作如下:台灣歷史學會的會員書寫、Taiwan New負責翻譯以及報紙呈現、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負責協調以及書籍出版。我們把出版的版權頁附錄在下面的方塊,感謝這些工作夥伴當時的辛苦。

當書籍出版之際,我剛好接任基金會沒多久,因此,雖然被好意列為顧問,其實,並不方便表示意見。在過完舊曆年,由於磨合一直無法完成,只好請這些員工走路。坦承而言,基金會原來由呂秀蓮副總統創辦,她後來因為出任公職而交棒,好有一陣子,放牛吃草,大概是由員工自行承攬計畫。我上任之後,覺得文教基金會是社會公器,應該有自己的目標,不應該自足於當公家機構的執行工具;讓我光火的是,當員工以自己的薪資來自青輔會而不受節制,那麼,這豈不是一個租借地?另外,他們也有一種錯誤的認知,錢是他們賺來的,問題是,大部分的薪水、以及房租是董事會出的,世間哪有這麼好的是?人家幫你出錢,賺錢屬於妳的、賠錢別人負責,恐怕只有未分家的兒子、或是出嫁的女兒有這樣的算盤吧!日後,我在社運場合碰到昔日的夥伴,還是佩服其精力旺盛、點子奇多。

我在2005年被選上台灣歷史學會的常務理事,當時,學會向我反映,書籍已經沒有存貨,基金會是否可以考慮再版?我記得在2004年立委選舉之際,基金會曾經接待過來關的外國學者,他們逛遍書局,就是找不到適合的台灣史入門書,特別是採取本土觀點、深入淺出者,因此,我欣然答應,不過,原本是要在年中會員大會修訂完成,現在,竟然延宕一年,實在不合我的做事風格,在此,要對學會的朋友致最大的歉意。

除了書籍的版本由橫條改為直條以外,我們做了相當的修訂,首先,我們將原本可能是故意呈現的英文打字字體,改為看來像是電腦排版。再來,除了出版社的幾次校對,在我個人的三次校對過程中,我們至少做了一百以上的文字修飾、格式的整合、或是作者職稱調整。由於我自己做了十年的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ace Studiesmanaging editor,加上蘆出版學術刊物的經驗豐富,因此,彼此在這方面的默契不錯。在實質內容方面,我們更動了原住民族的人口數、以及政府所承認的民族數目(12族)。作比較多更異的是英文名詞的翻譯,譬如二二八事件,我們將Incident改為Uprising,看來比較像是有台灣人的立場,我想,學會的成員應該不會像一般的學者,老是要裝作「中立」、「客觀」的樣子;一個學者如果沒有主觀的意識、或是觀點,那麼,能區別彼此的除了性別以外,就剩下族群、或是地域之別了。

修改比較多的是一些稍微有學術味道、卻又不是那麼專門的名詞,Taiwan New的編譯朋友使用literary 用字,我在適當的地方,以變動最少為原則,稍作調整,以免畫蛇添足,譬如,原住民族的各族,原本用tribe、或是tribal people,我用當前國際學術上慣用的people,以避免文明差異的絃外之音;譬如牡丹社事件的「社」,我將village改為加拿大的用法band;將aboriginal peoples改為indigenous people;將「漢人」由Chinese改為Han-Chinese(我個人偏好Han);將「八二三戰」由August Artillery War改為August Artillery Battle(還是太過於字面直接翻譯其實,學術上有其他名詞)。惟一不敢更動的是Potsdam Declaration,印象中是位階沒有那麼高,只是Potsdam Proclamation,不過,搜尋引擎顯示前者較多,只好作罷。

惟一要跟大家道歉的是原本有一些彩色照片,我們一律採用黑白,主要是為了成本、以及效率的考量以外,也認為彩色未必好看,在此,我們除了致歉,以軟皮精裝來賠罪。

由於基金會近來沒有募款,光是靠基金利息,只能慘澹經營,不過,我們也陸續出版了九本「國展會叢書」(蘆),主要是以原住民族權利為主。

真多謝大家的支持。

TOP